研途花开,育见美好
——教育系邀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作线上讲座
由太原市王林名师工作室主办,麻豆文化传媒网站入口协办的“名家面对面系列讲座”活动于11月2日举行。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了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做“和儿童一起生活——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的线上分享。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全体教师和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部分学生收看了本次线上讲座。
在讲座中,胡华园长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生活化课程。首先,生活化课程是以儿童发展为核心,非常强调儿童立场。通过花草园的短视频,我们看到花草园的孩子们一起做美食、装饰教室、探索世界……花草园的教育实践向我们表达了生活化课程的实质:和儿童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其次,生活化课程不等于生活课程。“生活化”的描述是指课程具有生活的特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化课程经历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儿童”,要走向儿童、倾听儿童、记录儿童、发现儿童,真正的读懂儿童。第二阶段是“文化”,用文化引领课程的发展。儿童,真善美,传统文化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构成了课程编制的一个核心的经纬线,课程的最大功能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注重课程功能,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使其得以继承和发展。第叁阶段是“对话”,在生活的意义河流里对话。在对话的路径上,儿童和教师的路径是一致的,“生活化课程”具有平等性。
胡华园长接着分享了生活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回归和叁个联结,四个回归是指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其中回归儿童是最根本的目的。叁个联结则是指联结家庭,联结自然,联结自我。胡华园长依托“花草园”形成的生活化课程,向我们展示了一套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实践方法论和课程构建的路径,给人一种生活化、生命化、生态化的感受,是幼儿园课程系统构建的一个典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都获益匪浅。
正如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承载儿童生命的张力和诉求。”幼儿园课程的特质之"源就在于儿童。审视幼儿园课程的唯一标准就是课程离儿童到底有多远,离常识和规律到底有多远。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生活,陈鹤琴和张雪门所倡导的幼儿园课程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关注儿童的生活。“生活化课程”的构建不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教师要经历与儿童共同生活的过程;要经历对儿童的一日活动价值进行深入审视和充分实现的过程;要经历对儿童活动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的过程;要经历对儿童活动的环境和材料进行预估、准备和调适的过程;要经历对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发展可能进行合理判断的过程。因此,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是一个研究、探索、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向儿童靠近的过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是在观察和了解现实的每一个儿童基础上的活动共构、进程共商、经验共享及心灵共润的过程,是儿童、教师和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
撰稿人:侯莉芳
审核人:鲍玉琴